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成果公报:陈静(2019gzgj213)-9479威尼斯

成果管理

当前位置: 9479威尼斯-威尼斯人888 >> 成果管理 >> 正文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成果公报:陈静(2019gzgj213)-9479威尼斯

2022-05-25 


课题类别: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

项目名称:

“互联网 ”时代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转化路径研究

项目批准号:

2019gzgj213

项目负责人:

陈静

课题组主要成员:

陈静、陈茫、李保民、曾鹏、杨欢欢、占自华

一、主要研究成果

共完成5篇论文,分别为:

论文1: 陈静、江晓云.“互联网 ”背景下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创新研究——以“粤语讲古”为例.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20年10月

论文2: 陈静、杨欢欢.新城市民谣中的情感投射研究.声屏世界. 2021年9月

论文3: 陈静、陈茫. 新型智库情境下高校非遗智库服务的过程及机制研究.图书馆(cssci).2021年9月

论文4: 陈静、陈茫. “互联网 ”时代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构想——以“粤语讲古”数字记忆建构为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已录用)

论文5: 陈静.流动、怀旧与记忆:当代城市新民谣的空间体验与想象.艺术研究(已录用)

二、成果内容简介

(一)论文1:《“互联网 ”背景下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创新研究——以“粤语讲古”为例》

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搜集和整理,对粤语讲古的历史沿革、类型与受众、

传播方式等进行了实地和数据调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粤语讲古群体分布与特点(包括主要的传承人、听众、传播场域、传播的空间变化等),粤语讲古在地方文化中的内涵与价值功能等,并对其在“互联网 ”的环境下的现实存在

的问题、发展瓶颈与创新变化与保护与传承的发展前景等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研究发现,非遗“粤语讲古”面临传承人与后继者缺乏;表演形成传

播渠道单一;传播效果和艺术认同感不理想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一系列对策设想。(1)建构立体传播渠道,扩大吸引受众,增强自身影响力。多媒介、多渠道、多界面、多组织参与推广,覆盖视、听、网、媒等,为民众碎片化时间内普及“非遗”和“地方文化”知识。(2)发挥“数字化 非遗 场馆”的现实和虚拟结合的新体验和新模式。充分发挥数字的体验性和场馆的展示新功能,以创新交换界面给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以场馆搭建展开多方群体(传承人、收藏家、爱好者、文化商、普通市民)互动平等交流平台。(3)政府可纳入传统文化学习的教育内容之一,非遗进校园,爱好从娃娃抓起,培养接班人,提示自身造血能力。打造各种非遗地方品牌,让非遗走出地方,成为地方文化的名片。

(二)论文2:《新城市民谣中的情感投射研究》

当代新民谣伴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它承接传统社会中口头化、日常化的特征,是城市市民社会的产物。同时,结合现代元素,融合国内80年代兴起的摇滚和台湾校园民谣,开启了传统音乐的新体式。

民谣中城市空间既是现代人生活的物质实景,也是歌者诗性的情感想象和体验。新民谣歌词文本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符号化叙事;歌者以流动性的城市体验和怀旧化的审美,将空间中的地点、人物、故事关联起来。是城市情感共同体的基础,也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本文在现代性视域下关照新民谣音乐所建构符号化城市景观和城市体验;在吟唱消费中完成基于主体情感投射的空间共同体的审美想象。以音乐为载体,借助多元传播渠道,建构基于空间情感认同的传统音乐现代创新的连接点。

(三)论文3:《新型智库情境下高校非遗智库服务的过程及机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是展现民族自信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体现民族文化自信重要方面。

近年来,国家掀起了新型智库建设的热潮,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数字化建设开展智库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因此深入剖析智库服务对非遗传承的过程及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文章利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5 所高校图书馆非遗智库建设为案例,构建分析框架、进行多案例分析、归纳研究结果等,并得出高校非遗智库服务的服务过程及服务机制的理论模型,探究图书馆在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如何开展高校非遗智库服务的过程及机制的本质规律。

(三)论文4:《“互联网 ”时代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构想——以“粤语讲古”数字记忆建构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集体记忆和灿烂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底蕴,是文化记忆活的载体。在“互联网 ”时代对非遗传承和保护是延续社会文脉,抵御文化失忆的必经之途。

本文在文化记忆理论的框架下,以“粤语讲古”为案例,通过对“粤语讲古”的数字记忆的保护现状和困境思考,提出建构非物质文化数字记忆生态的设想和对 策,为创建“互联网 非遗”的新型业态和非遗数字化记忆工程理论提供必要的策略与参考。提出顺应市场变化,引入“互联网 非遗”的服务理念,虚拟数字技术复现记忆空间,实现数字记忆“活现”非遗。紧贴用户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交互界面,虚拟界面设计完成身体互动,实现数字 记忆“活动”非遗。创新记忆模式,构建高效率的传递过程,创意沉浸感知激活意义系统,实现数字记忆“活传”非遗。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