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会
2019年12月3日上午,我国著名管理会计学者,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华商学院讲席教授于增彪教授在会计学院会议室与青年教师代表就“会计现状研究、实务和教育”主题进行了交流。于增彪教授认为会计的思想应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理解,强调会计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市场经济信用机制的核心,是国家经济治理的工具;会计的发展需要与会计教育、会计国际化、会计立法等方面结合,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信息与法务、区块链相结合。参与交流的教师就该主题与于增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会计发挥信用机制核心的路径、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讲座
下午14:30,于增彪教授在华商图书馆报告厅给我院师生作了主题为《中国管理会计第四次浪潮---发展与趋势》的学术报告。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副校长兼会计学院院长陈美华教授、会计学院副院长巴雅尔、侯春娟、财务系主任刘云、副主任杨俏文及师代表生参加了讲座。
于增彪教授认为,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分别是: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浪潮是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00年代初,第三次浪潮就是本世纪10年代至今经济进入新常态、新时期。同时,于增彪教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以及我国管理会计自身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行预判,第四次浪潮马上就要到来,管理会计将“引爆”组织价值创造的潜能,不管在创造财务还是非财务价值方面都将取得显著成效。
七个趋势
于增彪教授指出了管理会计发展的七个趋势----数据化、行业化、国际化、宏观化、业财融合、技财融合、中西融合,这些趋势也是中国管理会计第四次浪潮到来的证据。
数据化方面,没有it参与,就不可能有管理会计的应用。企业信息系统多样化、碎片化十分严重,信息孤岛仍大量存在,远远达不到“数出一门,信息共享”,因此软件集成、5g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区块链是管理的需求也是大势所趋。
业财融合方面,就是业务和财务相结合。脱离开业财融合,即使有财政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有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也不可能用好管理会计、不可能编出实用管理会计软件。企业进行业财融合的必要条件包括:匹配的治理结构、战略、激励、信息化等四个方面,从而实现基于“业财融合”解释企业经营的过去,控制企业经营的现在和预测企业经营未来。
行业化方面,行业具有相对性,使用时必须明确界定。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尚未行业化,换言之,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程度并不深入。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应用指引或公告的应用正穿透行业到企业,或者企业经验正穿透行业丰富管理会计的知识和技能。
技财融合方面,即技术与财务相结合,保证企业技术、产品、材料研发能够创造企业价值。企业在技财融合时,在学习或者引进先进技术时,应注意与技术环境、创新技术、产品材料研发模式等相结合,以创造企业价值。
国际化方面,是指满足全球经营企业管理层、各级经理、员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要,包括海外投资评价、海外子公司管控、政治、文化、法律等风险控制、国际转移价格等方面。
宏观化方面,是指将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推广到宏观经济管理层面。一方面宏观与微观并未打通,另一方面政府支出及其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控与效率,尚未列入议程。可通过有效地应用管理会计,例如将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引入政府经济建设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分析、将绩效预算引入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保障宏观决策的微观化,既举重若轻,又见微知著。
中西融合方面,指中国管理会计从学科看,要融入国际学术圈;从实务看,既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技能,又要将我国管理会计创新成果奉献给世界。因此,我国需要复合型“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包括业财复合,技财复合,it、营销与会计复合;也需要管理会计系统设计师、数据分析师、编写数据驱动行动算法的“新码奴”,也需要“海龟”与“土鳖”复合。
答疑
接着,在场的师生从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科研方面、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等方面向于增彪教授进行了提问,于增彪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解答。
讲座结束后,会计学院的与会教师与于增彪教授进行了合影留念。
于增彪教授简介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厦门大学经济(会计)学博士、会计硕士课程结业,河北大学经济学学士。研究兴趣为行为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教育等;已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出版著(译)作多部,完成纵横向课题多项。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成本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总会计师学会副会长、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荣誉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讲席教授;担任多家公司独立董事或外部监事。多次获得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财政杂志社颁发的优秀论文奖;2015年获ima“永道优秀论文铜奖”(thelybrand bronze medal);1995年获财政部“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