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周二)下午3时,广州华商学院行政楼513室内气氛热烈而庄重,迎来了本年度学术委员会的首场盛会。本次会议主要审议科研处提交的重点项目与特色项目材料,旨在全面审视与规划学校的科研布局,为未来的学术特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研蓝图,精心规划
面对日益激烈的科研竞争环境,广州华商学院科研处积极响应教育部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时代号召,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了2024年度科研项目选题征集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与广泛动员,共收集到来自全校各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推荐选送的80余份选题,经多方斟酌,最终确定12项重点项目、20项特色项目选题列入本年度学校科研课题申报指南,涵盖了华商文化、乡村振兴、人工智能、数字教育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我校科研工作的广度与深度,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会议流程,严谨高效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郭银华教授主持,他首先明确了会议议程,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李远飞教授对本次申报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结。李处长指出,此次申报工作反响热烈,共收到来自全校13个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的27份高质量申报书,科研处也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申报书的选题、论证、研究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评审。他特别强调了申报工作的四大特点:一是凝练特色,弘扬华商文化;二是积极响应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是紧跟时代步伐,ai赋能教学科研;四是注重人才培养,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多元化与包容性,也为学校未来的科研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项目汇报,精彩纷呈
在重点项目评审环节,多位申请人通过精炼的ppt汇报,展示了各自项目的主要内容、创新性与学术价值。吕峻闽教授的“基于本地gemma大模型的华商数智校园建设”项目,以其前瞻性和实用性赢得了高度评价;朱文教授的“ai赋能上市公司财务健康探索”项目,创新性地构建健康评估模型;曹卫真教授的“高校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则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余家军教授的“数字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经济”项目聚焦解决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社会经济问题。此外,张晋升教授的“数字媒介赋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王列耀教授的“客家文化与东南亚华人文学、文化研究”、李招忠教授的“老子社会治理观对当代中国公共治理借鉴”项目,均展现了学校在文化传承与现代治理研究方面的深厚底蕴,有助于打造华商文化特色。
四、项目投票,公正透明
经过紧张而激烈的项目展示后,会议进入了投票环节。学术委员会认真审阅了各项目的申报材料,并结合现场汇报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经投票,确定了7个重点项目和12个特色项目。
五、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会议最后,我校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新兹院士发表讲话。他首先向与会委员表达了感谢,感谢学术委员对华商学术发展做出的突出工作,祝贺广州华商学院在神针评价《基于增值评价的2024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3名。他高度肯定了本次申报工作的成果与意义,并强调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对于学校学科发展与学术影响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他寄语与会人员要继续秉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向新高度。同时,他也希望各委员能够继续履行职责,为学校的长期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次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圆满召开,不仅是对过去科研工作的总结与肯定,更是对未来科研蓝图的规划与展望。我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凝聚科研力量,激发创新活力,为实现高效数字化转型和提升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供稿:学术委员会办公室/科研处